当前位置 : 首页 > 行业资讯 >详情

龙门庵的“浴沂子”

行业资讯 来源 :个人图书馆-北麓湖人图书馆 2023-08-10 10:19:01

龙门庵的“浴沂子”

明嘉靖十三年甲午(1534),周怡三十岁。三年前,因父亲病逝,他无法参加那年的秋试。这年正月里,他就为八月份的乡试做考前准备了。


(资料图)

黄山脚下的乡村,正月里喜气洋洋,热闹非凡,走亲访友的人络绎不绝,太平县西隅也是一样。而此时的周怡,约上宗侄周子范,寻得县西龙门岭上龙门庵这一幽静处,潜心读书。身处龙门天地间,“登龙门及第”是他最大的心愿。

龙门岭是连接龙门与甘棠的交通要道,是泾太古道。“进龙门喜洋洋,出龙门眼汪汪。”家在龙门最北的山村,读高中时,我每个周末回家,皆是担着一星期的熟制腌菜,踏着龙门岭北那条又长又陡悠悠光滑的石板路,去县城求学的。在龙门岭北快到岭头间,有一方台地,原有茶庵,行人至此,皆会休息一下。坐定,若回望,脚下那连绵逶迤的群山,是让人眼前一亮,使人震撼的一幅巨型山川画卷。不过在八十年代初期,庵亭不在,此处也只存亭基了。

无意间,在网上看到一份安徽省太平县人民政府县长孙立华钤印的批件,主送机关的是“三门区庆春乡”,抄送机关是“三门区公所”,事由就是“通知庆春乡龙门岭茶亭修建用”,推算应为建国初期,内容为:

“你乡十二月七号报告悉,关于龙门岭茶亭,现已损坏严重,同时系来往行人休息之处,目前急待修理一事。查随粮附收之乡镇筹款数字,均需悉数上解上报社未划抜之前,不能动支。因此有待请示上级答复后,再行转知你乡。”

可见,处在龙门岭要道的茶亭,在解放初期,也是民生工程,得到县长的大力重视。后来由于经济原因,也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了。

龙门岭茶亭原有两幅对联,是同治十年和光绪元年复任的太平知县邹仲俊与守庵人周梦鹤吟对唱和所书的名联。邹仲俊所书那幅,显示了为仕官人的文化底蕴:

岭势登龙,惟冀暑天烹茗叶。

人名梦鹤,不愧寒夜守梅花。

而守庵人周梦鹤所书,则诠释了隐逸士者那种豁达的性情:

远近达道逍遥过,进退连环逸运通。

这个清末官人与守庵人的一段佳语,显示了古道上龙门庵的不同凡响。龙门庵确实是有来头的,只是文化的断层,让我们现在人无法重视而已。

从嘉靖二十八年已酉(1549),四十五岁的周怡出狱居乡,母忧读礼间,龙门庵有位叫方古渊的高僧,在他人生落难的最悲惨的时刻,来看望他,让周怡很感动。从周怡所作《书龙门庵方僧古渊卷》中可见,在明嘉靖年间,高僧就结庐于龙门庵了,这位高僧是有来头的:

予尘溷缘悭,未投良遘。已酉之春,予治太孺人葬事,庐天荒丘,高僧号古渊者,视予丘庐间。其自生于蜀,修行于楚,游于吴会,止于龙门,遂以胜地闻。头陀其戒有定慧光渐,著生死大事,期于必究,犹欲参普陀,爱戒于杭之昭庆,行脚有日谒。

这位高僧,应该就是十五年前,周怡正月在庵中读书时建立友情的。能吸引遍游蜀楚吴会大地的高僧止于龙门岭结庵,那定是龙门岭北那旖旎迷人的风光。

四百八十七年前的龙门岭正月的春光,是古意迷人的。读周怡的《和子范春字韵》便知:

烟霞步步分,图尽照青春。峰出云端秀,泉生石骨新。

花容含雨润,鸟语话天真。试问浴沂子,何如此日人。

“浴沂”语出《论语·先进》:“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叔侄俩沐浴在龙门岭的春光里,有若“浴乎沂”,与那高尚情操能怡然处世的古人“浴沂子”堪有一比了。

周怡和周子范的诗韵,相信周子范必定在诗词上是很有造诣的。诗赋唱和,也是他们读书期间的练习,其中周怡的《龙门庵漫兴四首和周子范韵》应该是最经典的作品,也被收录到太平县志中:

缅想颜家陋巷,爱惜不到其中。一箪一瓢活计,灑然千古清风。

略放三千眼界,森罗万象胸中。一任鸢飞鱼跃,何妨弄月吟风。

王道无偏无党,此心非外非中。管甚塞暄岁月,任他梧月松风。

明月时来岭上,道人不出庵中。不会将迎世态,淡然守我家风。

漫兴四首,道出了为士者、为学者、为儒者、为道者的四种处世风格和人生境界。而第二首,是周怡内心世界最直接的表露,登龙门,饱读诗书,胸怀世间万象,只待“鸢飞鱼跃”,一飞冲天,“弄月吟风”只是信手拈来的偏爱,为学者那种壮志豪情,是最具丰采和感染力的。

周怡受业东廓门下,毕竟是受过名师指点,学问定是高人一筹的。他认为做学问要“以诚为本”。认为君子要虚怀若谷,广泛接纳别人的意见,“以虚受人”。这也是他和宗侄的共勉之言,这在他《与子范宗侄》说得十分清楚明白:

学问之道,精微委曲,自当细心。然必以诚为本,诚无不动天地且不违,而况于鬼神乎?而况于人乎?不诚则无物,虽其形迹巨大,究竟虚妄,毕竟无所取也。乃执事勇志,敏才加之,精一问学,日进无疆。

咸之象曰:“以虚受人”,虚则人言无逆颜,子之不违如愚虚之极也。苟有所见,足以为主,即人言甚协不能入也。惟悟虚之大体,则一切不足为蔽,有一则蔽矣,此非净尽屡空,不足以语也,幸细心体之。

周怡的学习能力是很强的,在山中读书时,会随时作笔记和感想,《山中漫书》很有可能就是他读书期间零散的一些心得体会:

学也者,学乎?天也,天人一体,人惟狥欲,则汩天之体,与天下相似,学则可与天地配,与天地并列为三才也。谓人不可以擬天者,不知人者也,而亦不知天地者也。周子(敦颐)曰:“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非曰:“士且希贤,贤且希圣,惟圣则可以希天也。”士之所学,即贤之所学,贤之所学,即圣之所学,圣之所学,学乎天也。虽皆学乎天而学之所至则有是等差,学则谓士矣。学之成则贤矣,学之至则圣矣,圣则天矣。

天人一体,天人一气也,人之形体与天无可疑者,其神化不测,与天亦无可疑者,惟人汩于私诱习以性成,遂与天不相似,学也者,变化其习,不汩于私诱,斯天则见矣,天者人之则也。

刚健中正,纯粹精也,此天德也,学不于此,学不足以言学。

学者心中有一知识,即不能以虚受人,是大累也。舜闻一善言,见一善行,沛然若决江河,莫之能御也。此舍已从人,虚之至也。

古人之学,仰观俯察,达取近求,以成其德。今人之学,仰观俯察,达取近求,以成其能,此古今之分。

品味他所作的漫书,可窥见一位饱读经书满腹经纶的太平士子所胸怀的雄才大略。

甲午年春正月龙门岭中读书时光,是周怡终生难忘的。

时光荏苒,十年后的嘉靖二十三年甲辰(1544),周怡时年四十岁时在镇抚司狱,已是位囚徒,他在狱中还惦记着龙门,还同狱友刘晴川谈到此事,不由得发出感叹:

甲辰腊八,夕梦案积大书百余册,名《荣退龙门》,视之乃医书。次日语晴川翁,翁坐间,志以诗。予因忆甲午读书龙门山,今十年余矣,感而用韵。

十年读书地,佳胜忆龙门。

灵谷草多异,溪花有源剪。

茅应得路种,竹可为墙垣。

采药吾将老,于斯养性根。

荣辱惟人召,进退何有门。

求仁斯探本,克已乃穷源。

龙卧荒幽室,鹤鸣负掖垣。

得归检方药,从此固灵根。

谷神守玄牝,众妙此为门。

默默真机蕴,生生活水源。

一圈无极意,方丈太微垣。

善养虚灵气,长培天地根。

经历了仕途的磨难,他感觉龙门佳胜是人生最美好的信念之源,自然的精华,让他对人生有了更高层次的感悟。有奋斗就有牺牲,“求仁”就得“探本”,“克已”才能“穷源”。“龙卧荒幽室,鹤鸣负掖垣。”也是对自己才华未能施展之感叹,此时他发现,“荣退龙门”灵谷山中,“善养虚灵气,长培天地根。”将是最佳的选择。十年不长不短,周怡诗中境界,与当初的《龙门庵漫兴四首和周子范韵》,不是同日而语了。

标签:

精彩放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