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公司如何打造竞争力?中国银行业协会秘书长刘峰提出四点建议
【大河财立方 记者 裴熔熔】7月8日,第九届“青岛·中国财富论坛”拉开帷幕。在当天下午举办的“多元化战略打造银行理财竞争力”分论坛上,中国银行业协会秘书长刘峰对当前银行理财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详细介绍,并从四大方面给出了打造理财公司竞争力的建议。
他表示,理财公司诞生于净值化时代,面临着公募基金、私募基金、券商等多方竞争,还面临低利率的市场环境挑战,理财公司要强化顶层设计,提升投研能力,强化大类资产配置,加强理财公司创新能力,注重应用科技赋能,全面打造银行理财竞争力。
(资料图)
全面进入净值化时代,银行理财回归资产管理的本源
到2020年底资规过渡期已经结束,银行理财基本完成各项整改任务,理财公司成为银行理财市场的主要力量,银行理财回归资产管理本源,开启了银行理财发展的新篇章。从发展现状来看,刘峰总结了三点明显特征。
理财监管制度不断完善,银行理财回归资产管理的本源。《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发布以来,监管部门针对理财行业发展的新局面,陆续出台了《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管理办法》《商业银行子公司管理办法》《理财公司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制度,行业制度体系逐步完善,进一步保障了银行理财行业平稳转型和发展。保本理财产品规模已经由资管新规发布时的4万亿元,压降至0。
净值化转型的程度持续提升,理财产品结构持续优化。截至去年年底,存续银行理财产品3.47万只,市场规模达到27.65万亿元,净值性的理财产品存续规模达到了26.4万亿元,占比95.47%,较2021年同期增加了2.52个百分点,净值化转型成果显著。理财新规发布以来,理财产品的种类不断丰富,产品结构逐步优化,居民财富管理需求得到进一步满足,从产品结构看,长期线理财产品占比逐步上升,固定收益类开放式理财规模占比呈上升趋势。理财产品结构明显改善,公募理财产品占银行理财产品主导地位。
理财子公司改革取得积极进展,理财行业持续对外扩大开放。理财公司是推动银行理财业务按照资管新规要求快速转型关键着力点。从2018年开始到目前为止,监管部门按照成熟一家批准一家的原则,现已批准了31家理财公司筹建并且开业,理财业务公司的改革取得了积极进展。到去年年底,理财公司市场份额占比达到80.44%,全部为净值性产品。随着我国金融业逐步对外开放,银行理财不断加大开放步伐,充分借助外资管理能力一体化管理方案和成熟风险控制体系,推动银行理财高质量发展。目前已有5家外资控股的合资理财公司筹建并开业。
四点建议打造理财公司竞争力,要树立多元大类资产的配置思维
理财公司诞生于净值化时代,面临着公募基金、私募基金、券商等多方竞争,还面临低利率的市场环境挑战。因此,刘峰建议理财公司要强化顶层设计,提升投研能力,强化大类资产配置,加强理财公司创新能力,注重应用科技赋能,全面打造银行理财竞争力。
一是提升投研能力,推进人才体系建设。投研能力是资管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为应对理财产品净值化挑战,理财公司应进一步优化投研体系框架,从宏观经济、行业框架、股票研究、大类资产配置等各方面,打造全面覆盖投研支持体系,为投资活动提供投研支持。
二是树立多元大类资产的配置思维,强化全球资产配置能力。理财公司的产品布局以绝对收益为导向,无论是通过传统的收益资产还是另类资产,未来提高理财产品的收益均需要配备大类资产的配置能力。一方面要树立多元化大类资产的配置思维,构建经济转型周期中的投资组合,力争实现在一个完整的经济波动周期中取得收益最大化的目的;另一方面,国际国内复杂的经济形势,也使全球化的资产配置成了趋势,通过海外多元化配置,达到地域性多元化和资产类别配置多元化,保证投资者在经济下行周期收益及资产保值增值。
三是加强理财产品创新能力,丰富产品体系。目前理财公司产品以固收类为主,投产投向和产品设计相对单一,产品存在同质化现象。理财公司要进一步加强产品研发和创新能力,设计特色产品,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一方面研发特色产品,丰富理财产品体系,结合区域特色,打造竞争优势;另一方面结合客户多元投资需求,拓展底层资产范围,在行业主产品、多元策略产品等多方面不断提升自身的投研能力。
四是科技赋能。拥抱数字化理财产品时代到来,随着技术飞速发展,金融科技与资产管理领域不断深化和融合,资管科技的理念也应运而生,其金融链条从客户端逐步渗透到产品研发、投资组合、估值管理、风险控制等产品端环节。一方面可以通过优化理财产品的应用场景,研发资管系统和基础设施来提升服务效率、金融安全和客户体验;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前中后台一体化运作,以及理财业务全过程电子化操作方式,提高数字化转型能力,重塑理财产品的应用体系和业务流程。
此外他提到,完善理财产品估值标准体系较为迫切。近两年理财市场总体估值操作中遇到各类问题,比如极端市场下资产估值问题、第三方估值指标的适用度问题,市场机构对完善理财产品的估值标准体系要求非常迫切。
责编:刘安琪 | 审校:李金雨 | 审核:李震 | 监制:万军伟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