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新视野】行走江苏湿地城市丨盐城珍禽保护区:丹顶鹤首次成对野放,湿地修复重现“候鸟天堂”
【资料图】
扬子晚报网讯(记者 朱亚运)“今年我们首次把一对人工繁育的成年丹顶鹤放到野外,它们已经开始孵化,这样第二代就可以迁飞。”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管理处鸟类研究中心主任陈卫华欣喜地说。5月25日上午,“行走江苏湿地城市”采访团来到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从人工繁殖到放飞野外,这里的湿地生态系统展现着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后的勃勃生机。
在丹顶鹤救护繁育中心,记者刚巧赶上丹顶鹤野外放飞训练,十余只丹顶鹤从笼中一涌而出,展开洁白的羽翼,振翅扑向天空,伸展着婀娜的身姿。盘旋一阵后,大部分丹顶鹤降落到草地,或缓缓踱步、寻觅食物,或翩跹起舞,鹤鸣悠悠;还有“鹤夫妻俩”你侬我侬地翩跹起舞。“自4月18日起,今年已有30只小鹤出壳,还有20枚卵正在孵化,继2018年来连续5年创最好成绩,有望再破纪录。”陈卫华说,下一步,研究中心的工作是繁育出更多的丹顶鹤,为丹顶鹤的野化放归创造条件,推动丹顶鹤的野生种群复壮。
1986年,徐秀娟携带两枚鹤卵自黑龙江南下盐城,成为盐城珍禽保护区第一任鹤场场长,正式开启了盐城人工孵育丹顶鹤的历程。37年来,一代代驯鹤人在湿地滩涂与鹤相伴,摸索建立起一套成熟的丹顶鹤人工饲养繁殖技术体系。现在,每年有600余只丹顶鹤在此越冬,最多时曾记录有1128只。自2017年首次在核心区内发现两对丹顶鹤野外孵化成功后,保护区已连续7年发现丹顶鹤野外繁殖的迹象。
盐城珍禽保护区为淤积淤长型海岸带,拥有多样的滩涂湿地生态系统,其中孕育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这里是全球九大鸟类迁徙路线之一的东亚—澳大利西亚鸟类迁徙路线上重要的栖息地,每年有2000多万只候鸟迁飞经过,近百万只鸟类在保护区栖息,素有东部沿海“国家重要湿地基因库”之称。
五月草木丰茂,满目绿意,此起彼伏的各类鸟鸣声悠长婉转,回响在空旷的湿地保护区上空。登上湿地内的观景台,借助高倍望远镜,能看到飞鸟掠过湖面,泛起涟漪的美妙画面,这里还曾上演过东方白鹭与中华麋鹿“同框”的趣味时刻。身着迷彩服,头戴喇叭帽,拿着专业望远镜观察远处是保护区管理处资源调查与监测科科长高志东。他告诉记者,“通过引入环志及卫星跟踪、雷达探鸟、无人机与高空摄像头监测等新技术,定期开展鸟类、大气、水文、水质、土壤、海岸侵淤等各类监测,为日常保护区内网格化和数据化的管理提供了参考。”
生态修复和珍禽保护,一直是保护区工作的重中之重。2013年,保护区开始实施“退渔还湿”工程,先后“退渔还湿”35万亩土地。在修复的时候考虑到,很多鸟类的生活习性不一样。所以有高潮栖息地,有深水区,有浅水区,有浅滩,深水区一般在1米左右,浅水区一般在5公分到30公分之间。江苏盐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保护区从成立以来,进行了22项的湿地修复,其中利用亚行项目进行了3760公顷的湿地修复,这在全国滨海湿地当中投资最大的一次。今年珍禽保护区仍然有4个项目实施生态修复。
近年来,保护区基于自然的解决办法,实施生态修复优化行动,通过实施增水控苇(蒲)工程、碱蓬湿地生境改造、高潮位栖息地营造等湿地恢复工程有效改善鸟类栖息环境,让湿地生态系统得以保持原真性和完整性。在2022年的综合科学考察中,区内新增物种超过百种,累计鸟类达到421种,一级保护鸟类28种,二级保护鸟类80种。
校对 徐珩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