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行业资讯 >详情

大观云南 | 文化云南之五彩斑斓的布

行业资讯 来源 :文旅头条 2023-04-11 21:21:18

编者按:彩云之南,这里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这里有绚丽的民族文化;这里山清水秀,这里美食如云;这里多姿多彩,这里蔚然大观。文旅头条新闻网推出“大观云南”系列策划专题,综合呈现云南美景、民俗节庆、非遗项目、艺术馆藏等文旅资源,立体展现云南之美,将七彩云南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娓娓道来,带您领略“七彩云南世界花园”之魅力,感受“诗的远方梦的故乡”之向往。


(资料图片)

大观云南文化产业

金木土石布五韵各有魅力

本期带大家一起

看看云南这些五彩斑斓的布

西双版纳傣族织锦

傣家人的衣食住行,都与傣锦密切相关,穿着的傣装、家中常见的装饰品等都有着傣锦的身影,傣锦凭借其极高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装点着傣家人的生活。

以白底为主的傣锦之上,拥有丰富多彩的图案花纹——高洁的荷花、吉祥的孔雀、庄重的大象、威严的麒麟等,展现着傣家人丰富的想象力。图案所呈现出的对称性、对比性、连续性,以及疏密结合、具象抽象结合等特点,既含蓄地彰显了傣族人民的智慧,又体现了傣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傣族手工织锦技艺,是傣族人民上千年的编织技艺和审美观念的结晶,在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和保护。傣锦美观大方的样式,极具浓郁的民族风格,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变迁,也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传承、创新,现在傣锦正以一种全新的面貌被更多人所熟知和喜爱。

普洱孟连傣族织锦

普洱孟连傣族传统织锦是一项历史悠久的民间传统工艺,一直以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格而世代相传、蜚声四方。在五彩斑斓的傣族织锦中,宝塔、寺院、竹楼被“建造”出来,大象扬起长长的鼻子,美丽的孔雀也鲜活地呈现出来……傣家人用层层纱线构建着经纶,将美好的期许化为美丽的织锦。

2013年11月,孟连傣族织锦技艺被列为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经过长时间的摸索,普洱非遗客厅以傣族织锦为基础,将这项古老的民族技艺与传统茶文化相结合,推出了织工精巧、图案别致、色调鲜艳的文创产品——“傣锦茶席”。

“傣锦茶席”的图案设计是通过熟练的纺织技巧创造出来的,大多采用单色面,以纬线起花,对花纹的组织非常严密。手艺人靠双手在经纬间穿梭,一条“傣锦茶席”往往需要数日才能完成。每一条成品都倾注着他们的心血和情感,也能为购买者带来温暖与祝福!

德宏景颇族织锦

德宏景颇族织锦是中国民间染织工艺百花苑中一朵奇葩,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景颇族妇女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作,创造出这独具特色的织锦技艺,世代传承,成为景颇族服饰文化中绚丽夺目的一部分。2009年,景颇族织锦技艺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龚自麟 摄)

(郑罗兰 摄)

景颇族织锦过去多以棉、麻、羊毛捻成细线,然后印染,如今大多购买彩色的细棉线或高级羊毛线,一图一式编织而成。景颇族织锦图案多达300余种,不同地域、不同支系所使用的图案各有差异。景颇支系的织锦图案精致而细腻、图案内容较为丰富,显得清新秀丽;载瓦支系的图案显得粗犷豪放,但种类较少、略显单一;喇期支系则配色古朴、色调统一,颜色浅而不艳......

传统的织锦样式有长裙、短裙、毯子、背腰、护孩围巾、男女腰带、挎包、护腿、包头、马鞍坐垫等。现代织锦又增加了材质柔软、款式新颖的钱包、提包、披巾、拖鞋、领带等。景颇族织锦既具有典型的民族特色,又具有现代时尚风格,成为市场上的抢手产品。

怒江独龙毯

在独龙语里,独龙毯叫“约多”,由独龙族妇女手工编织而成,传统的独龙毯纹样大多为多种直线条纹连续拼接而成,由于其色彩绚丽,因此编制毯子的独龙族妇女也被称为“织彩虹的人”。

独龙毯以野生棉麻为原料,将麻树皮剥丝晒干捻成线后,用植物的汁液将线染成多种颜色。织布时先在地上插上几根竹子,然后把线分配好并做成布的形状,把布形的线一头栓在固定好的木头上,另一头系于腰部,在经过十几道工序和多种器具的共同操作下,再经过几个月的时间,一条完整而精美的独龙毯就能织好。

随着时代的发展,独龙毯的色彩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同时也延伸出了更多的特色产品。当地人在继承独龙毯特有的穿着方式的同时,也对其进行了创新,使其具有更精美的外观及更实用的功能。这样的饰品,不仅受用于当地居民,对于来当地旅游的游客来说,也更加的实用和有意义。除此之外,在手工艺方面也进行了改进,用其本身独有的纹样,制作出精美的床上用品,如:被套、枕套、床单等,比起小面积的利用,这样的改进,更能体现出独龙毯的功能性。

彝族(撒尼)刺绣

彝族(撒尼)刺绣也叫“撒尼十字绣”,彝语称为“拿窝”,是流行于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彝族支系撒尼人聚居区的一种民间刺绣艺术。2008年6月7日,彝族(撒尼)刺绣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撒尼刺绣针脚细密,工艺精湛,绣娘们会将生活中常见的山川风貌、花鸟虫鱼、飞禽走兽等经过巧妙构思后用勾勒在纸上,再一针一线地刺绣出来。太阳花、八角花是撒尼刺绣上常见图案,带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石林旅游业的日益发展,国内外游客喜爱石林彝族(撒尼)刺绣,争相购买。部分撒尼妇女抓住商机,用绣品做出各种规格的钱包、挂包、壁挂、围腰和坐垫等商品出售,是云南“金木土石布”文化旅游产品中颇受欢迎的代表之一。

罗平布依族刺绣

“防线织布绣牡丹、多依河边把钱赚,农忙地里把活干、农闲飞针又走线,飞凤鸳鸯鱼鳞纹、布依绣品销海外。”这是罗平县布依族群众流传的顺口溜。作为布依族妇女用以装饰布依族服饰和日常用品的必备技艺,布依族刺绣主要流传于曲靖市罗平县鲁布革乡,这里是云南省布依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

布依族刺绣绣品平顺光亮、针脚整齐、施针严谨、掺色柔和、劲气生动、虚实得体,采用绸、缎、绢、纱、绉作为面料,多以民间生活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题材,图案多姿多彩,款式花色繁多,根据绣物需要,制作程序、配色、用线各不相同,寓意深刻,让人爱不释手。

布依族刺绣不仅是一种展示美的形式,同时它也是布依族历史文化的载体。它反映了布依族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保留和诠释着布依人的生活理想和生活方式,是向后辈们传授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宗教伦理和生活、生产知识的重要载体之一。

大理白族扎染

白族扎染技艺,云南省大理市地方传统纺织品染色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扎染古称“绞缬”,是中国一种古老的纺织品染色技艺。扎染一般以棉白布或棉麻混纺白布为原料,染料主要是植物蓝靛(云南民间俗称板兰根)。

白族扎染具有独特的制作工艺,其中以扎花和浸染两道工序最为重要。扎花以缝为主、缝扎结合,有单针扎、多针扎、包扎、裹扎、捆扎、绞扎等多种扎法和扎、撮、绉、叠、挑等30多种针法,使用何种扎法、针法,取决于图案的繁简和所追求的艺术效果。

染料方面,主要采用蓼蓝、板蓝根、艾蒿等天然植物的蓝靛溶液,制品色泽自然,褪变较慢,不伤布料,经久耐用。

昭通马楠苗族蜡染

蜡染,是我国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古称蜡缬,与绞缬(扎染)、灰缬(镂空印花)、夹缬(夹染)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印花技艺。在昭通永善马楠,这里的苗族群众用象征着梦想和纯洁的蓝白两色描绘表达质朴简单的生活方式,马楠蜡染有“布艺上的青花瓷”之称,马楠乡也被誉为云南省的“蜡染刺绣”之乡。

马楠苗族蜡染主要以苗家生活为题材,以蓝色打底,以动、植物、苗族文化为主,以百褶裙点缀。在一切源于自然生态的条件下,制作流程共要经历织布、点蜡、靛染、煮漂、漂洗五个步骤。

马楠苗族蜡染图案分为民族风情和古典吉祥图案两大类,其中,民族风情图案以现实生活和人物为题材,多以“冰纹”为表现形式,简练传神,民族风情浓厚。古典吉祥图案多以芦笙歌舞、吉祥羊角、四方纹样组成,形制、大小、数目及排列位置均有严格的规定,成品典雅吉祥、庄重精美。展现了当地群众们对自然万物的感情,对生命韵律的赞颂,对幸福美好生活的祝愿,体现出了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策划/统筹 童文文

文 李舒琪、朱正、李亚、刘娅娟、罗曼玉、何雨珍、字童

图 西双版纳傣族园、西双版纳报、普洱非遗客厅、德宏州文化和旅游局、德宏州非遗中心、德宏州文管所、江蕊先、怒江州文化和旅游局、罗平旅游、罗平发布、杨焕英 施作模 杨伟林 邓斌 璞真扎染博物馆 、微永善、王丽梅

责编 童文文

审核 李元

标签:

精彩放送

返回顶部